• 按项目名称搜索  按转让方名称搜索
生交所 > 新疆 > 阿克苏 > 矿权
【项目名称】新疆阿克陶县恰尔隆乡巴克铅锌多金属矿普查 (已结束)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   矿权
  所在地区:   新疆/阿克苏   所属行业:   矿业
  挂牌日期:   2010-06-21 至 2010-12-31   投诉举报:   请点这里举报投诉

  一、矿区交通

  矿区位于新疆阿克陶县恰尔隆乡巴克村,距喀什210公里,4小时车程,距阿克陶县170公里,从喀什市至英吉沙县有314国道相通,车程1.5小时,从英吉沙县至巴克村有柏油路相通,车程2.5小时,矿区即在巴克村公路的两侧,交通便利(见图1)。

  二、成矿地质背景

  勘查区地处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之间,构造上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中被称为科希斯坦-帕米尔“突刺”的部位。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联合古陆解体、拼合,古生代到中生代多期次张开、闭合的长期构造演化,导致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

  二、成矿地质背景

  勘查区地处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之间,构造上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中被称为科希斯坦-帕米尔“突刺”的部位。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联合古陆解体、拼合,古生代到中生代多期次张开、闭合的长期构造演化,导致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质单元并列、叠加,尔后又经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强烈挤压的影响,形成了总体展布呈北西-南东走向的反‘S’型巨

  型条带状复合造山带。

  勘查区位于北昆仑万古生代陆缘裂谷(Ⅰ2)的奥依塔克-恰尔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谷(Ⅰ1 2),区域上跨及奥依塔克-恰尔隆铜、铅、锌(铁)成矿带及塔木-卡兰古铅、锌、铜、金、铁成矿带,具有形成贵金属和有色、黑色金属矿产的有利成矿地质条件。

  (一)地层

  与本矿区有关的地层为侏罗系、石炭系、泥盆系、蓟县系、长城系。

  1、下元古界长城系赛图拉岩群(Chst)

  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南部,呈大断块状,其上部岩性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石榴石斜长片岩、变粒岩夹斜长片麻岩;下部岩性为混合岩夹少量大理岩。

  2、中元古界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Jxs)

  分布于区域北部。东南部,岩性为大理岩、微晶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夹变质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与赛图拉岩群(Chst)呈断层接触。

  3、中泥盆统提孜那甫组(D3tz)

  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南部,与元古界地层断层接触关系,岩性为中细粒石英砂岩、石英细砾岩夹细砂岩。

  4、中石炭统(C2)

  在工区四方位均有出露,与元古界地层为断层接触,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粗砂岩夹含砾粗砂岩、变质粉砂岩。

  5、下侏罗系(J1)

  主要分布于区域中东部一带,岩性为杂色砂岩、粉砂岩夹灰岩。呈北西向展布,不整合于石炭系地层之上,与元古界地层断层接触。

  6、中侏罗系(J2)

  主要分布于区域中东部一带,岩性为杂色砂岩、粉砂岩夹灰岩。呈北西向展布,不整合于石炭系地层之上,与元古界地层断层接触。

  (二)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分布较少,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华力西期中-酸性岩为主,总体沿125°-150°方向呈带状或长条状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侵入岩生成环境主体为同碰撞花岗岩类,部分为碰撞前和碰撞后侵位。

  (三)构造

  区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印度板块在晚古生代碰撞聚合形成的造山带-昆仑山造山带的西缘、北昆仑晚古生代陆缘裂谷中。该带呈北西向展布,南、北边界分别受控于布仑口岩石圈断裂和克孜勒陶-库斯拉普岩石圈断裂。哈尔克山断裂和那拉提断裂两条岩石圈断裂。华里西早期收缩体制下的构造变形铸成本区构造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区内北西向的褶皱与断裂,同时伴随有岩浆侵位、区域变质及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随后印支期-喜山期陆内变形,主要表现为对先期构造的叠加与改造,其构造样式主要为左旋走滑和韧性剪切。

  勘查区位于由塔木-恰特断层(北)与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层(南)所挟持的呈北西走向的构造岩片中,其建造组成为蓟县系火山碎屑岩、基-中性熔岩、灰岩、(凝灰质)砂岩,以及大量华力西中期中酸性侵入岩。岩性内构造变形以脆性断裂占主导地位,发育一系列东西向和北西向次级断层,性质以压剪性为主,以南北向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还表现出右行走滑的特点,活动期次也最晚,褶皱构造较发育,以层间褶皱为主。

  综合分析本区的构造变形,具有构造活动强烈、并具有多期叠加与改造的特点,构造组合样式为褶皱-断裂组合形式。

  (四)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形成时期可分为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两部分。

  (1)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在区内所影响岩石地层为蓟县系,变质程度地低绿片相岩。原岩建造为一套泥岩、砂岩夹灰岩的沉积建造。

  (2)华力西期变质岩由侏罗系地层,为低绿片岩相的单相变质,相当于巴罗带中的绿泥石带。原岩建造为火山-沉积建造。

  动力变质岩类主要有碎裂岩和糜棱岩,岩性主要有碎裂状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或闪长质)糜棱岩等。其分布受断裂带的控制。

  区内普遍发育岩浆期后汽水热液的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一套富含蚀变矿物的岩石,其蚀变类型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和蛇纹石化。其中硅化、碳酸盐化常伴有金属矿物铅、铜、金的成矿富集

  (五)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勘查区所在的西昆仑山地区为地壳厚度最大的上地幔抬升区,具体处于区域正布格重力异常场中,位于塔里木重力高值区。布格重力异常值为220×10-5m/s2~600×10-5 m/s2。该异常带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往南北两侧分别毗邻重力异常平缓变化区,梯度变化有由南往北变缓为幔坪之趋势。区内未见重力高存在,也未见重力低存在,因而较真实反映了区内地壳厚度增大,而上地幔产生抬升的特点。

  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西昆仑山地区除V、Mn、Ti等元素外,其余Au、Ag、As、Sb、Cu、Pb、Zn、Cr、Ni、Co、W、Sn、Mo、Bi、Cd等主要成矿元素及指示的背景值均高;且Au、As、Sb、Cu、Cr、Ni、Co、W、Sn、Mo、Bi、Cd等元素的变化系数较大,表明这些元素迁移富集能力强,在成矿有利地段易富集成矿。

  在恰尔隆-塔木一带,由于属于地质空白区(未见1:20万区域化探及重力异常资料),但从矿点分布及成矿带来看,此区域内为Pb、Zn、Cu、Fe、Au、Ag、Mo组合异常,往东南延至达木斯一带,异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区内面积约6km2,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石炭系、泥盆系及下元古界。侵入岩为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北西向较大规模断裂穿过异常,具派生次级断层,裂隙极发育。两侧岩石受挤压破碎,破碎带宽25~70m,带中蚀变矿化微弱。但在裂隙中多见不均匀褐铁矿化,偶见黄铁矿细脉,沿裂隙不均匀断续分布。

  (六)区域矿产特征

  勘查区地处西昆仑山构造带中段恰尔隆-塔木铜、铅、锌、金、铁成矿带中。已发现铁克列克铅锌矿、特格里曼苏砂岩铜矿等。以及其木干、萨落依、阿克塔什等热液型的铜、金、铅锌矿化点等。显示本区具有寻找多金属矿床很好的远景。

  三、矿区成矿条件

  1.地层

  勘查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长城系赛图拉岩群(Chst)、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Jxs)、石炭系库尔良群(C2K)。

  长城系赛图拉岩群(Chst)分布于勘查区西南部,呈大断块状北西向展布,其上部岩性为变粒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下部岩性为少量大理岩。与桑珠塔格岩群(Jxs)和中石炭统(C2)均为断层接触关系。是含铜、铅、锌矿化岩带的次要层位。

  大理岩:分布在工区西南部,厚约104-210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度。与上覆长城系赛图拉岩群绢云绿泥石英片岩整合接触。与下伏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微晶大理岩断层接触。

  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分布在工区西南部,厚约390-460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度。上覆于长城系巴什库尔干群大理岩,为整合接触;下伏于赛图拉岩群变粒岩,整合接触。

  变粒岩:分布在工区西南部,厚度大于460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度。上覆于赛图拉岩群绢云绿泥石英片岩。

  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Jxs)大面积分布于勘查区东北部,呈大断块状北西向展布,岩性为大理岩、微晶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等。是含铜、铅、锌矿化岩带的主要层位。

  大理岩化灰岩:分布于矿区北东厚度大于311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度。下伏于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大理岩,属整合接触。

  大理岩:分布在工区中部厚约260-311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度。上覆于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微晶大理岩属整合接触。下伏于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大理岩化灰岩,整合接触。

  微晶大理岩:分布在工区中部厚约190-571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70度。上覆于长城系巴什库尔干群大理岩,属断层接触。下伏于蓟县系桑珠塔格岩群大理岩,属整合接触。

  中石炭统(C2)仅出露于勘查区西北部,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砂岩。

  变质石英砂岩: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厚约138-268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50度。上覆于桑珠塔格岩群微晶大理岩属断层接触。下伏于中石炭统砂岩属整合接触。

  砂岩: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厚约164-207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50度。上覆于中石炭统变质石英砂岩属整合接触。下伏于中石炭统粉砂岩属整合接触。

  粉砂岩: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厚度大于207米,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50度。上覆于中石炭统砂岩属整合接触。

  2.构造

  勘查区内地层普遍发生剪切形变,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0°。其中规模较大韧脆性剪切断裂与次级断裂一般呈20°-30°的夹角。韧脆性剪切带内岩石具碎裂结构,个别达初糜棱结构,块状、片状构造。矿化蚀变较强,常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局部地段有孔雀石、黄铜矿、闪锌矿等矿化,是区内的主要赋矿构造。

  3.侵入岩

  勘查区内未发现侵入岩。

  4.变质作用

  勘查区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为主,接触变质作用较弱。区域变质作用以广泛分布的麻粒岩为特征;区域动力变质作用表现为岩石具片理化、糜棱岩化和碎裂岩化特征。岩石普遍发生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硅化及钾化等。

  5.矿化蚀变

  矿化主要为铅锌矿化、铜矿化,所见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孔雀石、辉铜矿、黄铁矿(见图2)。样品结果显示铅锌矿体内金含量1.3g/T,铅品位最高3%,锌品位最高13%,铜品位最高3%,见石墨矿点一处,已被当地居民民采作为燃料自用数年。4条见矿平巷均在山脚处,2个矿点(①、②)均在山顶,地势险恶。

  (1)平巷PD1

  揭露了铜矿体,矿化物为辉铜矿、孔雀石,岩性为砂岩,地表出露矿体长度40米,铜品位最高3%,平硐20米,在洞口0-1米处见铜矿化,矿体走向120°(见图3)。

  图3 PD1素描图

  (2)平巷PD2

  揭露了铅锌矿体,矿化物为方铅矿、闪锌矿,岩性为灰岩,矿体长度不明,宽约1米,Pb+Zn最高8%,在洞口见方铅矿化灰岩矿石,洞内有见两条铅锌矿体,矿体走向130°(见图4)。

  图4 PD2素描图

  (3)平巷PD3

  平硐开口处即为锌矿体,矿物为闪锌矿,矿体宽1米,长度不明,锌品位最高13%,铅品位不足1%,岩性为灰岩。

  (4)平巷PD4

  平硐开口处即为铅锌矿体,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铅锌矿体边缘出现少量孔雀石,大量黄铁矿,岩性为大理岩,矿体宽大于10米,长度大于20米,Pb+Zn大于5%。

  图5 PD4素描图

  四、地理经济概况

  勘查区属昆仑山西段,属中深切割高山地貌。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海拔2300~3400米,比高在1000米以上,切割剧烈,沟深山陡,坡度多在30°以上,最陡可达65°,属大陆性高山严寒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9℃,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雪线附近降水量则为800~1000毫米。四季无显著区分,春、夏、秋甚短,冬季最长,气候寒冷,降雪期自10月起到翌年4月。温差大,最高温度约达25°。最低可至零下30°,8~9月恰尔隆萨依河流域为洪水期。区内水系较发育,干流恰尔隆萨依河呈北西-南东向流向,向东南注入叶尔羌河,最终汇入塔里木河;春夏两季冰雪融化,河水汹涌,难以涉渡,偶有洪水发生。

  区内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无工业。民族为柯尔克孜族。

  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重要的牧业基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较丰富,有铁、铅、铜、银、大理石、煤等矿种,由于规模较小,尚未形成矿产地。

  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雪莲、鹿茸等药材和马鹿、雪鸡、黄羊、大头羊等动物。区域内植被不发育,牧草分布稀少。

  目前工区所在的巴克村还没有电力线,民用电力线距巴克村1公里,工业用电力线在库斯拉弗方向7公里,库斯拉甫乡距矿区20公里,有三个铅锌矿选矿厂。矿区东南部叶尔羌河畔有新疆新能公司铅锌选矿厂,距矿区30余公里。

转让方信息
  • 转让方:某公司
  • 企业规模:未填写!
  • 负责部门:未填写!
  • 联系人:未填写!
  • 地址:未填写!
  • 邮编:未填写!
  • 电话:15894656030
  • 手机:未填写!
  • 传真:未填写!
  • 邮件:未填写!
受让方应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