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项目名称搜索  按转让方名称搜索
生交所 > 其他行业 > 辽宁 > 矿权
【项目名称】新疆锂钽铌矿探矿权转让 (已结束)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   矿权
  所在地区:   辽宁   所属行业:   其他行业
  挂牌日期:   2010-11-05 至 2011-05-31   投诉举报:   请点这里举报投诉

  工作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青河—哈隆古生代岩浆弧中段北缘、库鲁木特花岗岩基中,工作区内基本无地层出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库鲁木特石炭纪二长花岗岩小岩株,是南侧阿库石炭纪二长花岗岩基的卫星岩体,该岩株沿北东向断裂交汇处侵入,属钙碱性岩石。而富含锂、铍、钽、铌的伟晶岩矿脉受该小岩株的控制,而且主要产于岩株的内接触带,而该岩株和北西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控制着本矿区的范围和伟晶岩脉的展布方向,沿该小岩株和东西向断裂带,矿区内的伟晶岩脉成群分布,形成4千米富含锂矿的大脉群。

  228号脉是目前新疆最大的锂、钽、铌矿体之一,其西段产于花岗闪长岩,东段产于二长花岗中,该脉北西段有三条较大的支脉,其他部位还有几条小支脉。主脉长1600米,厚1—13米,平均厚达4.97米,预测脉延伸可达500米,倾角520,倾向350,是一条具膨胀狭缩成舒缓波状有分支的较规则脉状体。工作区主要控制228脉东段和中段,其中中段地表控制长440米,平均厚3.88米,地表品位平均为(Nb+Ta)2O5 0.033710-2,最高为Ta2O5可达0.04710-2、Nb2O5为0.08510-2。东段深部巷探工程控制1736米中段,见有均匀的矿化,(Nb+Ta)2O5最高可达0.074410-2,控制长140米。

  二、主要成绩和优点

  1、报告在充分收集了工作区前人的资料基础上,针对任务书的要求,概述了普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内以控制的各伟晶岩脉的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2、通过本次项目大致查明了228号矿脉的地表及深部形态,特别是东段1736米深中段的规模、产状、厚度、品位等特征。

  3、对228号矿脉的东段及中段进行了储量计算,并求得332(Nb+Ta)2O5储量7.33吨,333(Nb+Ta)2O522.73吨,334(Nb+Ta)2O5105.5吨,合计(Nb+Ta)2O5资源量135.11吨,Li2O2990.02吨。

  4、通过地表地质工作初步查清了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特征,未发现蚀变岩型的钽铌矿体,并确定在工作区内寻找蚀变岩型钽铌矿体的可能性较小。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1、该工作区原有的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对含矿伟晶岩的研究前人作了大量的工作,因此在报告中对以往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不能简单地按时间只是对工作的罗列,应是结合任务书的要求,对矿区伟晶岩脉成矿规律及特点、控矿构造等资料直接影响矿区普查工作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归纳,在报告中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依据,对以往没能解决的地质问题、成矿问题、对228号脉的认识、在报告中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依据。

  2、在“矿区地质”一章中,所用的矿床和矿脉的概念分不清矿床是不是指单一的矿区中228号脉,还是在工作区所有出露的含矿伟晶岩脉。在任务书中比较明确2002年该项目的工作对象应是228号脉,因此在矿区地质及矿体特征中应重点描述228号脉由地表到地下、由东向西的各类地质特征,对于矿区内其它112号脉、117号脉的特征应反映在对228号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图件和列表的综合研究来全面的反映出来。

  3、该地区工作程度比较高,并已建矿,但在矿区内水文地质中对矿区内的水文状况描述过于简单,特征的东西、数据性的东西较少,特别是对含(隔)水层的层数、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应给予补充。

  4、本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工作重点是对锂、钽、铌矿床228号脉,因此进行储量计算的228号脉,首先应对矿脉的勘探线距和网度的有效控制给予阐述说明,通过地表及地下对矿脉特征的观察,以及利用厚度、长度及品位变化系数给予说明。因此在报告中对于计算用20米勘探线间距,缺少充足的依据。

  5、该区的矿山开采条件已完全形成,在“工程地质”一节中应主要针对矿体的顶底板的岩石力学性质通过取样测试给予说明,同时对相临矿脉开采的状况应充分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及信息。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新疆有色地质矿产勘查院在新疆富蕴县柯鲁木特锂、钽、铌矿床228号脉地质普查工作目标任务基本明确,采用硐探工程解剖228号脉的深部,工作方法得当,报告章节安排恰当,附图附表齐全,矿体圈定及储量计算所用参数确定合理,储量计算基本正确,完成了厅下达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并按时提交了普查报告。报告中以下不足之处以及在存在问题中反映的情况在.1获得的资源量(见表1-1)

  228号矿体储量计算结果表 表1-1

  矿体类型储量级别矿石量金 属 量

  Nb2O5+Ta2O5(t) Li2O(t)

  钽铌矿体332 21760.704 7.33

  333 57843.954 22.73

  3341 1404616.5 464.96

  锂矿体3341 262525.536 17524.10

  总 计604655.71 495.02 17524.10

  1.2 228号矿脉潜在经济价值评估

  价值估算

  氧化锂金属价值:17524.10吨×50万元/吨=87.6亿元

  钽铌金属价值:495.02吨×80万元/吨=3.96亿元

  合计:91.56亿元

  1.3位置交通

  柯鲁木特锂、钽、铌稀有金属矿区位于阿勒泰市北东方向77千米处(见附图1,图号1)。地理座标为:东经89°05′30″~89°07′00″;北纬47°54′30″~47°56′15″。行政区划属新疆富蕴县。

  自阿勒泰市有简易公路可直达矿区,距离156千米,交通方便。

  1.4自然地理与经济概论

  矿区属中高山区,最高海拔2756米,最低海拔1520米,相对高差500~1200米,地形陡峭。

  工作区地处高寒地带,具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平均气温20°C,最高可达30°C;冬季平均气温-30°C。中部有柯鲁木特河通过,生产生活用水充足,用电需自备。

  1.5以往工作评述

  1、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1975年-1977年新疆地矿局区调大队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于1977年出版了大桥幅(L-45-Ⅵ)区域地质及矿产调查说明书,成为区域内的基础地质资料。

  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1959~1964年和1977~1983年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706大队对矿区112号脉进行1752米中段以上的普查及初步勘探、矿脉中部1754~1694米中段补充勘探、矿脉中部1694~1634米中段补充勘探工作,共获B+C+D级矿石量1053万吨,Li2O金属量41919吨,BeO金属量1537吨,(Ta+Nb)2O5金属量1044吨。

  1967年,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706大队对矿区内228、114、116等13条伟晶岩脉进行了以地表工程为主的概查工作,此次工作对228号脉未按工业指标对伟晶岩脉进行矿体圈定,只对整脉的平均品位进行统计,造成了有1/3长度的脉体达到工业品位而未圈定。

  1988~1991年华北地质大队对116号矿脉进行勘探,提交D级矿石量31万吨;Li2O金属量3520吨,(Ta+Nb)2O5金属量188吨。

  1981~2000年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阿勒泰矿对112号脉、116号脉进行开采。

  3、以往科研工作

  1972~1978年,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与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706大队合作,对区内花岗伟晶岩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编写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花岗伟晶岩工作报告》,为以后矿区花岗伟晶岩研究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柯鲁木特地区在稀有金属找矿方面,工作程度较高,尤其对112号脉工作程度更高,但对228号脉的工作程度确明显偏低,缺乏对其深部和整体工业价值的评价,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工作,为矿山提供后备开发资源量。

  1.6取得的主要成果

  1、进一步查明了区内的含矿伟晶岩及非矿伟晶岩脉的分布特征及产出规律,查明了区内控矿断裂的产出及分布特点。

  2、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了228、18、4011脉的产出特征。并对其分布及矿物组成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地质找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8脉长1600余米,本年度在其中间地段上开展了槽探及坑探工作,有效控制范围是TC9-1-TC28,长达580多米。其中TC12- TC9-1间的矿脉体长440米,地表厚度大,锂辉石含量高,可圈出较好的锂钽铌矿体,并能较系统全面的分出五个结构带。其中TC0号探槽锂辉石品位2.97%,Nb2O5+Ta2O5为0.039910-2,含量很高,宽度5-13米,该脉具有局部膨大的特点。

  3、通过对花岗闪长岩及二云二长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进行了追索圈定,结果发现两者接触界线清楚,只有一些轻微的褪色化,未发现蚀变带及蚀变岩型的钽铌矿体,说明区内只有伟晶岩脉型的钽铌矿体,这是因为区内的钽铌矿体的形成与构造空间的大小有关。构造控矿特征非常明显,故在区内寻找蚀变岩型钽铌矿体的可能性很小。

  4、探求出的资源量:

  228号矿体储量计算结果表 表1-1

  矿体类型储量级别矿石量金 属 量

  Nb2O5+Ta2O5(t) Li2O(t)

  钽铌矿体332 21760.704 7.33

  333 57843.954 22.73

  3341 1404616.5 464.96

  锂矿体3341 262525.536 17524.10

  总 计604655.71 495.02 17524.10

  区域地质

  2.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工作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青河—哈隆古生带岩浆弧中段北缘、库鲁木特花岗岩岩基中(见附图2,图号2)。属青河—哈隆稀有金属、白云母成矿带柯鲁木特—库卡拉盖稀有金属白云母成矿亚带柯鲁木特伟晶岩型稀有金属密集区。其中,区内稀有金属矿主要赋存于震旦—奥陶系中深变质岩系中。

  2.1.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第四系外,主要有震旦—奥陶系哈巴河群上亚群(Z-Ohb)、志留系库鲁木提群(SkL)及下石炭统红山咀组(C1h)。各群组地层均为断层接触,下石炭统为一套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建造,哈巴河群则为一套浅海—滨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建造。

  1、哈巴河群(Z-Ohb):

  该群广泛分布于哈纳斯和切别林—巴寨—哈隆—青河一带,为一套巨厚的陆源碎屑岩。

  哈隆—青河一带的哈巴河群,由未分的中深变质岩组成,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和大理岩,未见底,与上覆志留系库鲁木提群为断层接触。

  在哈隆地段,该群出露范围大,由混合岩、片麻岩及石英片岩组成。在该段的北东谢其库热克特剖面,为灰、灰黑色二云母微斜更长条痕状混合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眼球状斜长片麻岩、黑云更长条痕混合岩、二长条痕混合岩、含矽线石黑云更长片麻岩、渗透混合岩,夹黑云石英片岩。未见底和顶,视厚度3150米。

  在青河地段,该群出露剖面较好,下部为石榴矽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片岩、条痕状和眼球状混合岩、二云母和黑云母变粒岩,夹斜长角闪片岩;上部为十字石黑云母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黑云母变粒岩等。视厚度3000米。

  该群为拉张阶段的大陆坡深—半深海环境沉积。

  该群产有与伟晶岩有关的伟晶岩型白云母及稀有矿产。

  2、库鲁木提群(SkL)

  在阿尔泰山主峰至焦特河一带,为一套浅—滨海相变质碎屑岩。岩性由千枚岩、变砂岩夹钙质砂岩及片岩、片麻岩等组成。含较多的腕足类及苔藓虫等化石。未见顶。与下伏震旦—奥陶系哈巴河群为断层接触。视厚度900—2200米。在阿勒泰复向斜北翼,该组由绿色片岩组成。主要岩性为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等。未见底。与上覆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红山咀组(C1h)

  分布于诺尔特—库马苏—土尔根一带。分上、中、下三个亚组:下亚组为海相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及其凝灰岩,局部相变为砂岩和泥岩,与下伏库马苏群为断层接触,视厚度1078-2184米;中亚组为硅泥质板岩和泥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局部可相变为酸性火山岩,视厚度784-2718米;上亚组为海相砂岩、粉砂岩夹酸性火山岩,与下伏中亚组呈整合接触,可视厚度1039-3591米。

  忙岱恰群、库马苏群和红山咀组为新陆壳阶段上叠盆地环境沉积。

  2.1.2变质作用

  本区内古生代及以前的岩石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变质作用,其分布明显受构造带和原岩建造及时代的控制。根据变质成因和变质岩石特征,结合区内实际地质情况,参考何国琦等(1994)和李天德、吴伯青等(1995)研究资料,本区变质岩经历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以红山咀和苏木达依里克断裂与界,北侧以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南侧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每个构造单元往往以一种变质作用为主。变质相分为绿片岩相、绿帘石-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等相应的变质带。

  1、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分布在阿尔泰北部的哈纳斯和诺尔特地区。该地区的哈巴河群、库鲁木提群、忙岱恰群、库马苏群和红山咀组地层变质程度仅为低绿片岩相,其特征是以板岩、千枚岩和变砂岩等广泛分布。无明显的指示性变质强度的矿物组合,而以应力变形为主,劈理发育,原岩的组构基本保持,主要是加里东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结果。

  2、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断裂以北与苏木达依里克和红山咀断裂以南之间广大地区。遭受变质的地层包括哈巴河群、库鲁木提群、康布铁堡组、阿舍勒组、阿勒泰组及托克萨雷组等。各地的变质程度很不均匀,变质形成的岩性既有板岩、千枚岩、变砂岩,也有结晶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岗岩。下面介绍一下切别林—巴寨—哈隆—青河变质岩带的特征:

  该带位于黑流滩—阿巴宫和阿拉图拜断裂以北,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以切别林、巴寨、哈隆、青河复式背斜为中心,华力西期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叠加于加里东期区域动力和热流变质作用之上。受变质的岩石主要为哈巴河群和库鲁木提群。原岩以泥质和砂泥质碎屑岩为主,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凝灰岩。该带以广泛发育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产生的递增变质带为特征,表明当时切别林-青河构成—深变质的变质-花岗岩穹隆。穹隆内变质作用与斜长花岗岩化是统一物理—化学场产物,因此其时代即为同时。现已知该带斜长花岗岩发生于400-430Ma间,则变质作用亦为志留纪汇聚阶段的产物(何国琦等,1994)。与准原地花岗岩化伴随的是大面积红柱石-矽线石型低压角闪岩相变质带,主要为红柱石—铁铝榴石—矽线石组合,同时广泛出现十字石、堇青石。递增变质带在穹隆边部可清楚见到,分带完整,由低至高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红柱石带、矽线石带。随着压力降低和温度上升,生成矽线石+红柱石及矽线石+堇青石组合,温度为700℃,压力约0.75Gpa。这时的温压条件,可使碎屑岩的砂质部分在深源流体作用下部分熔融,生成花岗质岩石,而难熔的富铝质成分则成为残余体。在热中心外侧,难熔体多于熔融体,熔融体成为花岗岩质条带,并在流体作用下发育成花岗伟晶岩。由于热中心熔体的排挤,流体多集中于热中心的边部,因此花岗伟晶岩脉便多集中分布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这些变质-深熔成因的伟晶岩成为具工业意义的白云母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以后的稀有金属交代伟晶岩提供了基础(何国琦等,1994)。

  2.1.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分布面积广泛。岩浆活动中心多变。主要是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次之,其中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中基性岩极少。后者仅为侵入岩出露面积的千分之十五,且集中分布在巴利尔斯复背斜南翼的库卫—结别河一带。各期侵入岩特征见表2—1。根据中国知名学者近年来对阿勒泰(包括本区在内)花岗岩的研究。据其稀土分布形式、Al2O3/(Na2O+K2O+CaO)、摩尔比值与分异指数(DI)的关系图、花岗岩矿物组合关系ACF图等分析认为阿勒泰地区华力西早期花岗岩多数为I型花岗岩。中、晚期及燕山期花岗岩主要为S型花岗岩。从切别林至青河一带,这些与角闪岩相深变质的围岩成过渡的片麻花岗岩类与围岩一起组成变质—花岗岩穹隆。

  区内花岗岩的演化趋势是:华力西早期为基性岩的侵入,中期为中酸性花岗岩,晚期为黑云母花岗岩。该类岩体成矿作用强烈,已知的稀有金属锂、铍、钽、铌和宝石及白云母等矿床,主要是与该期花岗岩类岩体有时空和成因上的联系,并形成众多大—中型矿床。这些花岗岩类岩体,空间上与深大断裂带关系较为密切,其空间布局展示了以海西期NW向构造带为主导或EW向、NNW向构造带与NW向构造带联合复合控岩的特点。

  2.1.4构造

  工作区位于哈隆复式背斜NNW段东翼,青河-哈隆岩浆弧中。

  1、断裂构造

  区内主要发育NW向,NNW向和EW向三组断裂(见附图2,图号2)。NW向有红山嘴断裂;NNW向的有二台断裂;EW向的为柯鲁木特断裂。它们控制了区内的构造、岩浆岩与地层分布格局以及铁、铜多金属、稀有金属矿化的空间分布。与这三组断裂相应的次一级断裂也十分发育。下面对主要断裂特征简述如下:

  ⑴.红山咀断裂①:该断裂整体呈近NW走向,使北侧晚古生代地层发生大规模沉降,形成了德伦-萨格赛晚古生代地层上叠火山-沉积盆地,中国境内为诺尔特-库马苏-土尔根火山-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其中,石炭系仅分布于我国境内。断裂使南侧发生大规模抬升,出露震旦-奥陶系深变质岩和花岗岩基,并形成了大规模的花岗岩型铍、宝石矿化,而北侧上叠盆地中则形成了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化。

  ⑵.二台断裂⑨:走向345°—350°,倾角70°—85°,延长约170km。破碎带宽100—500m。属平移—正断层性质,具两期以上的错动,断距在水平面上的分量达数千米,导致两盘地层产生明显的差异升降与水平位移。断裂切割了元古界、震旦—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地层。沿断裂带有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侵入,近期沿断裂常有地震发生。航磁图上异常线扭曲,断裂两侧异常条带走向发生变化,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显示剧烈的同型扭曲。焦尔特(库卡拉盖-柯鲁木特)锂矿带展布及成矿作用主要受该断裂控制。

  ⑶.柯鲁木特断裂⑫:位于柯鲁木特河一带,走向近EW向,延长约50km。断裂切割了震旦—奥陶系、志留系及志留系斜长花岗岩基。空间上与苏木达依里克断裂、库马苏断裂和库额尔齐斯断裂等间距平行分布。库卡拉盖—柯鲁木特(焦尔特)锂矿带展布及成矿作用也是受该组断裂控制。

  2、褶皱构造

  哈隆复式背斜是阿尔泰古生代岩浆弧的次级构造单元,亦是切别林、八寨、哈隆及青河变质—花岗岩穹隆,是区内最大的背斜构造之一。它控制了本区的稀有金属、宝石、白云母矿化的空间分布。

  哈隆复式背斜⑬:位于哈隆至库威一带,轴向NNW-NW,全长100km,宽40km。北部至柯鲁木特断裂,南西和北东分别受八寨断裂和红山咀断裂控制,西部和东部分别受大桥断裂和二台断裂控制,大体呈透镜状。轴部地层为震旦—奥陶系未分的哈巴河群和志留纪汇聚期斜长花岗岩,两翼和南东倾没端亦为哈巴河群,北部倾没端为志留系库鲁木提群。NNW、NW、EW向断裂构造发育。与稀有金属、宝石、白云母有时空和成因联系的石炭纪活化钾长花岗岩类岩基—岩株出露于该复式背斜的NNW段。自NNW段背斜转折端西岔河至SE段背斜倾斜端库威一带,可分出北部焦尔特(库卡拉盖—西岔河—柯鲁木特)、东部阿库依—巴拉额尔齐斯、西部群库尔—申塔斯及南部结别特—达尔恰特—库威四个带形成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宝石、白云母矿床。

  2.2区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场特征如下:稀有金属元素(Be、Li、Nb等)叠加多金属异常。Be、Li、Nb等稀有金属元素及Au、Pb、Zn等矿化元素含量均比新疆北部平均值高,而Be、Li、Pb等还高于地壳克拉值。是卡尔巴—北阿尔泰Li、Be金属地球化学省的一部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铜元素则含量很低,显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总的来看,异常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性强,地球物理场为重力质量亏损型异常和低负磁异常。

  2.3区域矿产特征

  该区属于阿尔泰稀有金属、宝石、白云母成矿带,该带位于阿尔泰中部切别林—巴寨—哈隆—青河一带。北以红山咀和苏木达依里克断裂为界,南至黑流滩—阿巴宫—阿拉图拜断裂,北西和南东分别延出中哈和中蒙边境,总体呈NW-SE向,长约350Km,宽约40Km,面积1.4万Km2。

  该带以丰产花岗伟晶岩型锂、铍、钽、铌、宝石、白云母矿为主的组合矿床为特色,其次为花岗岩型铍矿及热液型金、铜矿化。计有:锂铍钽铌矿超大型矿床1个、大型矿床2个及铍、钽铌矿中小型矿床20个,矿点2500多个;绿柱石和电气石宝石矿床6个;白云母小型矿床1个,矿点3500个;花岗岩型铍矿点5个;热液型金、铜矿化点多处。

  侵入岩特征一览表 表2—1

  期 次代号同位素年龄

  (亿年)产 状主要岩性

  华

  力

  西

  期晚期第四次侵入次γ3d4岩枝肉红色花岗岩及伟晶岩脉

  第三次侵入次γ3c4岩基、岩枝

  岩株、岩瘤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英脉

  中期第三次侵入次γ2c4 2.92不规则岩枝二云二长花岗岩

  第二次侵入次γ2b4 2.64-3.3以大型岩基为主。次有岩株、岩枝、岩瘤片麻状黑云母微斜混合花岗岩及伟晶岩

  早期第一次侵入次γ14岩脉为主次为岩枝角闪岩、斜长角闪岩、辉长苏长岩、辉绿岩及基性脉岩

  第三章 矿区地质

  该矿床位于阿尔泰古生代岩浆弧带中段,哈隆复式背斜NNW段NE翼近转折端部位。出露地层为奥陶统哈巴河群上亚群片岩和混合岩的残余体。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柯鲁木特石炭纪二长花岗岩小岩株,是南侧阿库依石炭纪钾长花岗岩基的卫星岩体。该小岩株是沿NW向断裂交汇处侵入的,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属钙碱性岩石。富含锂、铍、钽、铌的伟晶岩矿脉受该小岩株的控制,主要产于岩株的内接触带。表明该卫星岩体和NW向与EW向断裂交汇处控制着本矿床的范围和展布方向。沿该小岩株和EW向断裂带,伟晶岩脉成群分布,形成长4km的富含锂矿的大脉群.

  3.1地层

  矿床范围内仅见有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上亚群(O2—3hc)(见附图3,图号3)。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和条带状混合岩。在细粒二云母富斜花岗岩顶部呈残留体状零星分布于矿床南部的河谷地带。其最大一片长500米,宽不足125米。

  第四系(Q)冲击物、崩积物和残坡积物主要分布于河谷、小沟和山脚地带。

  3.2构造

  测区范围内主要被岩体所占据,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可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的断裂,多次构造活动、继承、叠加和改造,成矿前、成矿期和断裂构造是区内的导矿和储矿构造,成矿后的构造对矿脉有一定破坏作用,现分述如下:

  3.2.1成矿前、成矿期的断裂

  在测区内被花岗伟晶岩所充填,主要有4组:

  1、近东西向的断裂,其规模中等,走向延长在200米左右,延深大于100米,宽数米,舒缓波状,断裂面两壁光滑,显示压性,压扭性结构面的特征。如区内的18号脉。

  2、北西向断裂:延长大于千米,宽度1-4米,结构面显示压扭性特征,向西端由数条断裂构成断裂带,如228、4007等脉。

  3、近南北向的断裂,规模小,延长只有一百多米,宽度在2米左右,脉含矿性较差,具张性结构面的特征,如228-4号脉。

  4、北东向断裂:延长在250米左右,宽度1-5米不等。其切断北西断裂,其脉中多夹石,显示其为张性结构面的特征,如4011脉,其形成时间稍晚。

  3.2.2成矿后的断裂

  在测区内成矿后断裂,一般规模较小,具平推性质,且断距较小,对矿脉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3.3.岩浆岩

  矿床范围内岩浆岩甚为发育,占矿床面积95%以上,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云二长花岗岩二者为侵入接触,前者为华力西中期第二次侵入的产物,属巴利尔斯中游岩基的一部分,后者是华力西中期第二次侵入的产物,是柯鲁木特下游岩基的一部分,两者均为矿床内伟晶岩的赋存围岩。

  1、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矿床西部和北部、占矿床面积1/2以上。岩石灰白色。风化表面呈褐灰色,中粗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及白云母组成。

  石英:呈它形粒状,有的颗粒有裂纹,粒度变化大,大者达2—3mm,小者仅0.05—0.1mm,一般为0.1—0.6mm,内包裹有黑云母小片,有时包裹有镐石,含量约22%。

  钾长石:主要为中长石,灰白色,半自形短柱状晶体,长短轴比为1:1-2:1。粒度为1-6mm,双晶纹细而密,一般为聚片双晶,偶见卡纳双晶;有的具环带状构造,(010)晶面最大消光角为-10°±,An=40¡,多巳绢云母化,边缘有白云母交代,含量47—48%。

  斜长石:绝大部分为微斜长石,多为它形,格子状双晶发育,粒度大小不均匀,以大颗粒为主(2—0.2mm)。有的大颗粒可成为斑晶,形成似斑状结构,边缘常见细粒蠕状石英,含量8—10%。

  黑云母:(部分为角闪石变成,手标本中仍保留有角闪石外形)。它形、半自形,多呈叠片状,大者叠片厚1—4mm,小者叠片厚0.2—0.5mm,内包裹有榍石、镐石、磷灰石,有时可见黑云母与电气石共生,含量15—18%。

  白云母:多为叠片状和鳞片状,有的交代黑云母,产于矿物粒间者为叠片状白云母,是斜长石白云母化的产物;产于斜长石内者为鳞片状白云母,常沿解理纹或双晶纹定向排列,含量3—4%。

  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镐石、绿帘石、电气石和磁铁矿。榍石含量0.5%,多与黑云母共生,有的中心有磁铁矿,磷灰石含量约0.3%,多为0.02—0.12mm的短柱状,最大者达0.4mm,多与黑云母或白云母共生,其它矿物微量。

  岩体范围内矿物成分和结构变化不大,岩体边部细粒花岗岩中析离体较发育,其大小不等,一般长20—30cm,大者可达1米;呈长条状或不规则椭圆状产出,多具定向排列,其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走向北西,易于风化地表常形成小洞;矿物成分与二长花岗岩基本相同。有些析离体内片状矿物具定向排列现象。

  2、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矿床的中部及东部,出露范围略次于花岗闪长岩。占矿床面积40%以上,岩石灰色—灰白色,细粒,它形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局部为斑杂状构造,流面构造发育,岩石由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及黑云母、白云母组成。

  石英:灰白—白色,它形粒状,粒径多为0.5—0.1mm,大者达2mm,多呈集合体形式出现,平均含量为37%。

  斜长石:灰白色,多呈等轴状的它形粒状,少量为半自形的大斑晶,(010)晶面最大消光角为8°—12°,即An=12—16。内部多已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平均含量为33%。

  微斜长石:灰白色、它形粒状,表面洁净,多为格子状结晶,有时具卡纳双晶,粒径0.2—0.6mm,最大可达2mm,内包裹有奥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平均含量为12%。

  黑云母:棕黑色,分布不均一,多聚集成“团”,具定向排列,一般片径为0.1—0.6mm,次为0.02mm的鳞片,多已白云母化或绿泥石化,内包裹有奥长石小晶体,平均含量为4%。

  白云母:白色,鳞片状或叠片状,多为黑云母白云母化和斜长石绢云母化的产物,有的包裹有奥长石,平均含量为12%。

  副矿物有石榴石、磷灰石、镐石、榍石、电气石。其中磷灰石含量较高。一般可达2%,多为粒状、短柱状,粒径0.02—0.4mm,内包裹有针状、长柱状镐石晶体。参与云母类矿物共生。、

  二云二长花岗岩与奥陶系地层和花岗闪长岩均为侵入接触关系,接触面凹凸弯曲,向外陡倾,倾角大于60°,接触带内侧二长花岗岩粒度变细,常见有冷凝边,接触带外侧花岗闪长岩边部见矿物含量多;其中碱性矿物含量多,斜长石减少,碱性长石含钠高。

  3、花岗伟晶岩脉

  花岗伟晶岩脉密集,遍布矿区,一般长200—300米,少数达数百米至千米以上,厚一般为4—5米,最厚达13米,多为规则—不规则的脉状体。根据主要矿物组合及稀有金属的矿化特征,将矿床内花岗伟晶脉划分为三类:1、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型;2、白云母—钠长石型;3、白云母—微斜长石—钠长石型;前二类约占总脉数1/3。主要分布在228脉以东,112脉以北地区,该二类型锂、铍、钽、铌、铷(铯)矿化较强,常形成锂—钽铌矿脉。目前发现的具有工业意义该类型矿脉不多,主要有112、116、228及4007号矿脉,第三种类型花岗伟晶岩脉在矿床内分布广泛,数量多,占总脉数2/3。分布于228脉、112脉以西以南的广大地区,该类型花岗伟晶岩脉锂矿化微弱,主要为铍、铌(钽)矿化,其富集程度也远不如前述两类型,是区内贫锂—钽铌矿脉。

  3.4伟晶岩的结构和构造

  3.4.1伟晶岩的结构和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

  伟晶岩的结构是指矿物共生组合体内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彼此的结合

  关系,它是伟晶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伟晶岩作用的演化进程。伟晶岩的共生结构见表3—1。

  3.4.2伟晶岩的构造

  伟晶岩的构造是指伟晶岩的各种不同的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在伟晶岩体内部三度空间的组合形式。由于伟晶岩在其形成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不断改变。引起了伟晶作用不断演化,导致了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结构发生规律性的演变。在伟晶岩体内部分别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的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这些组合体在不同类型的伟晶岩中的发育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组合体在某类型伟晶岩中非常发育,而在另一类型伟晶岩中则欠发育或完全不发育,这就导致了组合体的数量和组合形式的变化。

  因此,根据伟晶岩的构造,可以追溯伟晶作用全过程的复杂程度。了解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常见的伟晶岩构造如下:

  块状构造:整个伟晶岩体基本上由一种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组成,此种构造是许多低类型伟晶岩最常见的构造。

  夹豆状构造:在一种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的背景上,另一种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呈大小不等的团块或透镜状断续分布于脉体中心。一些弱分异的低类型伟晶岩常见此种构造。

  带状构造:数个不同的矿物共生结构组合体在伟晶岩体内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一些规则的对称或不对称的条带,此种构造长出现于中类型和高类型的伟晶岩体中。

  巢状构造:某些原生结晶组合体被强烈的交代,在其中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巢状体,此种构造往往是某些具强烈交代的高类型伟晶岩所特有。

  伟晶岩的主要结构 表3—1

  结构名称组成矿物颗粒大小(cm)

  结晶结构石英、长石、云母石英粒径<0.2

  文象结构细粒文象结构由石英、长石组成,石英在长石中有规则的排列。<1

  中粒文象结构1—2

  粗粒文象结构2—3

  变文象结构细粒变文象结构由石英、长石组成,石英在长石中无规则的排列。<1

  中粒变文象结构1—2

  粗粒变文象结构2—3

  粒状花岗结构细粒结构由石英、长石组成,两者粒度大致相等。长石粒径1—5

  中粒结构5—10

  粗粒结构10—20

  块体结构小块体结构长石、石英20—50

  大块体结构长石(或石英)单体晶体直径﹥50

  糖粒状结构糖粒状钠长石钠长石粒径<0.1

  薄片状结构薄片状钠长石钠长石长轴<0.5

  叶片状结构叶片状钠长石钠长石长轴<1—3

  鳞片状结构鳞片状云母云母片宽<1

  板状结构板状云母为主云母片宽<2—20

  3.5矿床的分布及主要矿脉的基本特征

  3.5.1矿床的分布情况

  本矿是锂钽铌型稀有金属矿床,大部分以锂为主,伴生铍、钽铌矿,但局部又有钽铌的独立矿体。矿床内稀有金属伟晶岩脉沿柯鲁木特小岩株内接触带分布。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矿床具有分带性,由阿库依钾长花岗岩基由内向外依次可分为:1、弱-无矿化的伟晶岩带;2、铍、宝石、白云母矿伟晶岩带;3、锂、铍、钽、铌伟晶岩带;4、含金、水晶石英脉带。本矿床位于第3伟晶岩带内。以柯鲁木特EW向断裂为界,由此而南可分为北、南两个矿段。

  北矿段:即柯鲁木特矿区,分布于柯鲁木特河北岸,其工作程度较高。矿区内已发现76条花岗伟晶岩脉,有稀有金属矿化的花岗伟晶岩脉30余条,占伟晶岩脉数的39%。其中有工业意义的矿脉16条,占伟晶岩脉数21%,其中锂、钽、铌矿脉7条,占伟晶岩脉数的9%。较好的锂钽铌矿脉有112、116和228号矿脉,112及116号是以前开采的主要矿脉。112号矿脉规模居矿床伟晶岩脉之首位,116、228号矿脉仅次于112号矿脉。本年度重点评价的228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脉之一。

  南矿段:位于柯鲁木特河南岸,相当于上述的铍、宝石、白云母伟晶岩带的范围。其工作程度低,目前除民间开采海兰宝石外未进行其它的地质工作。

  还应该说明的是,本矿床与库卡拉盖锂矿床分别产于哈隆复式背斜NNW段NE翼和SW翼近转折端部位。主要赋矿围岩为库鲁木提群片岩。背斜转折端呈向北突出的弧形,主体是由哈隆复式岩体组成。在西岔河东西向采金坑内发现有锂矿石,说明复式背斜转折端部位除有铍矿化外还有锂矿化。由上可见,柯鲁木特—西岔河—库卡拉盖一带为弧形带,可称为焦尔特锂矿带,是区内锂矿最重要的找矿耙区。

  3.5.2主要矿脉的简要基本特征

  本年度评价的重点为228脉,但为了能更好的说明228脉的特点,并与主矿区的主要矿脉相对比,下面着重描述112号及228号脉,其它矿脉的特点见表3-2。

  1、112号矿脉:位于矿床北段的东部,产于柯鲁木特二长花岗岩体内。出露高程1790米,到1534中段矿仍有一定规模,矿化依然好,故该脉向深部延深大于200米。围岩蚀变不强,范围窄,宽仅有0-20厘米。为硅化,白云母化。矿脉主脉部分呈EW走向,长2000米,宽1-10米,平均5米,是一条膨胀狭缩偶有分支的规则脉状,向北倾,倾角东段50˚-70˚,西段30˚-50˚。该脉的南东和北西段,尚未勘探。该脉分异较好,具明显不对称分带性。矿脉的上盘多为不含或含锂辉石中粗粒、小块体和块体微斜长石伟晶岩,中部为石英-钠长石-锂辉石带,下盘为中粗粒伟晶岩和钠长石集合体。钠长石化、白云母化、石英岩化、锂云母化等交代作用强烈,尤以钠化最普遍,锂、铍、钽铌矿化普遍且强烈。矿石平均品位高于矿床平均品位,是柯鲁木特矿区的主矿体之一。

  2、228号矿脉:位于矿床北段的西部,以往进行过多次地表工作,其特征类似112号脉,扼要叙述于下。

  228号脉西段产于花岗闪长岩中,东段产于二长花岗岩中。该脉北西段有三条较大的支脉,其它部位还有几条小支脉。主脉长1600米,厚1-13米,平均厚4.97米,估计向深部延深大于500米,倾向35˚,倾角52˚,是一条具膨胀狭缩呈舒缓波状有分支的较规则脉状体。矿脉的北西段地表工作还没有完,锂矿体仍向北西方向延伸。

  主脉具锂、铍、钽铌多种稀有金属矿化,矿化程度在地表具有分段即不十分连续的特点。钠化较强,与112号脉类似。各结构矿物带具明显的不对称分带性,自下盘到上盘有石英钠长石带、石英-钠长石-锂辉石带、钠化含锂辉石中粗粒伟晶岩和钠化中粗粒伟晶岩带。矿石类型为以锂为主的锂铍钽铌矿石,属富锂的矿体。

  3、其它矿脉

  矿区除112、228号脉具有工业价值外,116、117号脉含矿性也非常好(见表3-2),其它的矿脉均较小,在此不再赘述。

  116、117号矿脉特征一览表 表3-2

  矿脉矿体形态规模(米)产状围岩结构带平均品位(10-2)

  长宽Li2O Nb2O5 Ta2O5

  116脉状760 3-10 5°-85° ∠40°-70°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细粒钠化伟晶岩带

  中粗粒伟晶岩带

  钠化小块体伟晶岩带

  石英—钠长石—锂辉石带

  糖晶状钠长石集合体1.05 0.020 0.013

  117脉状2000 3-11 35°-15° ∠35°-55°二长花岗岩中粗粒小块体伟晶岩

  石英钠长石集合体0.3 0.015 0.016

  3.6地貌、水文地质特征

  测区属中高山区,最高点海拨2300米,最低点1600米。相对高差300-700米,测区为一个北西向的狭长地带,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有大面积的森林覆盖,且山势陡峭,陡壁较多。工作区内南部800米为柯鲁木特河,河水水量充沛,可供生活生产使用。工作区内尚有两处泉眼,春、夏、秋均有流水,冬季结冰。

  第四章 矿床地质及工业评价

  4.1矿床特征

  本次工作重点为228.18及4011号脉,下面着重介绍这三条脉的特征。

  4.1.1 228号矿脉特征

  228号矿脉位于矿床中部偏北部位(见附图4、图号4),地表长1600米,平均厚4.97米,最大厚度13米。北西部出露标高1965米,南东部标高为1745米,相对高差220米。该脉由主脉和数条支脉构成,在其分枝复合部位,出现膨胀,膨胀部位厚8-13米。矿脉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56-60°。主脉呈北西向展布,北西部分枝后呈尖灭趋势,南东部在TC24东被覆盖,支脉分布在主脉南北两侧0.1425平方公里范围内,其规模也远不如主脉,较大的支脉有228-3、228-5、228-7、和4007号矿脉,西部支脉与主脉的夹角较大(15°-60°),规模也较大,东南部支脉与主脉的夹角较小(5°左右),其规模亦较小,总体上看,支脉向西分枝撒开,向东收敛,并与主脉汇集,有的支脉互相连接、合并,有的支脉又分出次级支脉,与主脉相连接,形成交织状。其中矿脉在TC12-TC18之间近80米被第四系所覆盖,从矿脉的产出状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来看,矿脉在深部应是相连的,228号矿脉东段TC18-TC26之间,矿体长140米,平均厚2.51米,钽铌矿化均匀,其品位较高,为连续的钽铌矿体。矿脉中段TC9-1-TC12之间为锂钽铌矿体,矿体长440米,平均厚3.88米,钽、铌含量稳定,地表品位最高为Ta2O5 0.047×10-2 ,Nb2O5 0.085×10-2,平均品位Ta2O5+Nb2O5 0.0337×10-2。而锂含量不稳定,仅有一段富集,如在TC2-TC12之间,锂矿体长290米,平均厚4.77米,锂品位最高为2.97×10-2 ,平均品位1.1×10-2。TC9-1以西为228矿脉西段,主要为228脉的支脉,锂钽铌矿化不均匀,但在矿脉的数段有较好的石英-钠长石锂辉石结构带,因未有工程控制,具体品位不知,但据经验判断,矿化应较好。

  228脉在TC9-1—TC24之间形态稳定,可从厚度变化系数得到佐证。厚度变化系数虽不能作为矿体形态稳定程度唯一的、绝对的条件,但总是可以看出矿体厚度变化的幅度,而矿体厚度变化是决定矿体形态的主因素之一。

  厚度变化系数:Vm=δ/Mcp

  式中:δ—均方差

  Mcp—所有取样工程中矿体水平厚度的平均值

  计算结果如下表:

  228脉厚度变化系数一览表 表4—2

  位置地表TC9-1—TC24

  (9线至24线)1736中段CM4—CM3

  (5个穿脉)

  厚度变化系数Vm 0.48 0.39

  按照厚度变化系数Vm=5—50%为变化小和50—80%为中等变化的范围。

  228号矿脉地表由20-40米间距的探槽控制,南东部深部1736中段由PD1、CM1、CM2、CM3、CM4工程控制(见附图9、图号9),控制长度160米,矿体在深部有稳定的延伸。通过平硐PD1施工,在PD1 57-62m处见到228脉分成两条脉,一条厚2.7m,另一条厚2.8米,中间夹有近1米厚的二云二长花岗岩。两条脉的结构主要为中细粒纳化伟晶岩。

  通过沿脉YM1、YM2及穿脉CM1、CM2、CM3、CM4的施工,基本查明了228脉在深部的厚度变化情况,在YM1中,228脉厚度稳定为3.4米—4.5米,脉体完整,破碎较小,无断裂破坏。围岩为二云二长花岗岩。

  228脉地表及深部特征见表4-3,从表中不难看出,228脉在中段结构分带明显,分为5个结构带,锂钽铌含量较好,尤其富含锂,脉的东西两段,结构分带不明显,脉体宽度相对较薄,锂含量较少甚至不含锂。

  228脉主脉支脉特征一览表 表4-1

  矿脉规模(m)与主脉夹角形态产状围岩结构带

  长厚度变化平均厚度倾向倾角

  号

  矿

  脉

  主

  脉228 936 2.5—7.09 4.97为一条膨胀狭缩的脉状体35 56°为花岗闪长岩及二云二长花岗岩由钠化中细粒、钠化中粗粒、钠化小块体、石英—钠长石—锂辉石带和糖晶状钠长石集合体组成

  主

  要

  支

  脉228—3 478 3.1 16°为一条分枝的脉状体59 58°花岗闪长岩及二云二长花岗岩由钠化中细粒、钠化中粗粒、石英—钠长石—锂辉石带及糖晶状钠长集合体组成

  228—4 201 1.08 60°为一条较为规则的脉状体71 63°花岗闪长岩由钠化中粗粒带组成

  提交正式报告时给予认真修改。建议评审委员会通过该报告。

转让方信息
  • 转让方:金工
  • 企业规模:未填写!
  • 负责部门:未填写!
  • 联系人:金工
  • 地址:未填写!
  • 邮编:未填写!
  • 电话:15894656030
  • 手机:未填写!
  • 传真:未填写!
  • 邮件:未填写!
受让方应具备的条件